[生财有道]养在深山里的鱼(20140416)
长江大口鲶鱼肉多刺少,营养丰富。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,长江里的野生大口鲶鱼越来越少,市场上一斤都卖到三十元钱!重庆的温定军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,在当地第一个人工养起了长江大口鲶鱼。他如何靠养鱼发掘出财富?
创业故事:
温定军,男,48岁,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六社后靠移民,平湖渔公水产养殖协会理事长,国务院三建委表彰的“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先进工作者”、重庆市劳模。
靠水吃水,在长江边长大的温定军,注定一生都会和鱼结下不解之缘。
30年来,他醉心渔场。正是靠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,他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财富梦想。
4月15日,说起自己的“中国梦”,这位当代三峡库区的“新渔公”口出豪言:“我想将生态渔业做到三峡库区第一!”
1984年,机缘巧合之下,他买下濒临破产的高阳种鱼场。1989年,种鱼场初具规模,年繁育鱼苗上千万尾。靠着给云阳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养鱼户提供鱼苗,温定军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。
2001年,长江三峡蓄水,高阳镇整体移民到山上,温定军的种鱼场也被水淹掉。为了不让工人们失业,他决定把鱼场再建起来[/],建大一点。经过多方考察,他发现桂家沟的山涧流水十分适合养鱼。经过两年多的建设,渔场初具规模。然而,2004年9月5日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山体滑坡,养鱼池被冲垮了,几百万尾鱼苗也被冲走了。看着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,在暴雨中奔忙了一夜的温定军夫妇急得双脚直跳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一边继续繁殖培育鱼苗,一边到其他渔场打工,通过传授经验推销鱼苗挣钱,还在码头上帮人搞物流管理。最忙的时候,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。最终,桂家沟的渔场建好了,由移民前的20多亩土塘“上档升级”为60多亩水泥池。
2005年,温定军又在澎溪河发展了20多只网箱养鱼,年产商品鱼2.5万公斤。
6人学习过
1人学习过
0人学习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