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生财有道]十八载养殖 用爱创财富(上)(20140326)
原本在河北京剧院工作的尹志江因为一场变故让他决心养殖狐狸。经过短暂的培训后,他带着18只狐狸回到了北京。蓝狐、银狐等多品种的养殖让他获得了不小的财富。
尹志江养殖狐狸的创业故事:
童话里的狐狸素有狡猾的“坏名声”,现实中的小狐狸却鼓起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。“我养的狐狸在整个华北地区远近闻名。这几年狐狸市场还算景气,去掉养殖林林总总各项投入和成本,去年净赚了50多万元。”说起养狐的事,尹志江打开了话匣子,如今养殖场一年更比一年强,他打算今年再承包10亩地扩建养殖规模。
走在尹志江的养狐场,绝对称得上“壮观”,极品银狐、蓝狐、北极狐等十多个品种、4000多只,分舍而居,一排排狐舍望不到头儿。刚有生人出现,成百上千双眼睛齐刷刷投射过来,再加上强大的狐狸“气场”,想不毛骨悚然都难。
提起走上特色养殖的路,尹志江笑着说自己本是个演员,原本在河北省京剧院工作,常到全国各地演出。在外闯荡十多年的他也算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,可是住在村里的姐姐一直是他的牵挂。
“姐姐一家和所有农民一样,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活。那时候我给她算了一笔账,种玉米和小麦每亩地的年收益大概1000元,流转土地每亩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,种植蔬菜大棚每亩收益可达两三万,而特色养殖每亩能达到五六万,所以就想要在老家发展特色养殖,带着姐姐和乡亲们一起致富。”尹志江后来在蝎子、蚂蚁、鸵鸟、狐狸等动物中综合考虑,决定养狐狸。
说干就干,1996年,尹志江怀揣着七拼八揍的两万元来到山东和河北等地买狐狸崽,一口气买了18只。
“那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,喂完了一包鱼、一包肉和一包膨化玉米,就不知道该给它们吃什么了。” 姐姐尹志会说,后来又赶上狐狸生病,一周就死了两只,其他的狐狸也岌岌可危。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有两百多元,买一只狐狸崽得1000多元,真让人心疼。
情况紧急,尹志江顾不得许多,赶紧找到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的专家请教,尽量将损失降低。“现在看来,那都是小毛病,一针就好,奈何当时不懂,只当交学费了。”
万事开头难,尹家姐弟咬紧牙关,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自学,再去找专家和同行学养殖技术,养殖时更是倍加精心伺候。后来他又从芬兰引进了优质蓝狐品种,从美国引进了优质银狐品种,历经五年,养殖场才慢慢有了起色。
其实养狐狸的日子,尹志江吃尽了苦头。“我本爱好吹拉弹唱,那五年几乎就没碰过乐器,养殖场什么季节什么活儿,白天晚上都离不开,还得抽空参加全国的养殖大会,也是那几年结识了很多业内的专家,并学会了养狐的核心技术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姐弟俩的养殖场不断发展,狐狸品种发展到银狐、雪狐等多11个,存栏量最多时达到4000多只,年收入达到了50余万元。
狐狸的狡猾是出名的,这点,尹家姐弟体会更深。怕狐狸乱跑,养狐狸的笼子都得系上绳子。起初,尹志江总是当着狐狸的面儿,绕三圈系两扣儿就算好了。半夜总会有狐狸打开笼子逃跑,“狐狸四条腿跑得多快,我根本追不上,带着十多只狗追了几天不得其解,干脆在夜里偷偷观察,原来它记着我系扣儿的手法,会倒着模仿一遍,把扣儿解开,然后就能半夜跑出来了。”后来,尹志江故意掩饰系扣儿手法,还要变化绕绳方法,增加难度,直到弄晕了狐狸。别说,这招儿真好使,后来就很少出现半夜出逃的事儿了。
而今,已成为“行家里手”的尹家姐弟钻研出一整套养殖的“狐狸经”,前年注册了特种养殖公司,他们养殖的狐狸更是远销国内外,每到春季,国外的订单纷沓而至,到了冬季,又该忙着接国内的订单。
6人学习过
1人学习过
0人学习过